1“解债领域”非法集资骗局
典型案例:
2019年12月,重庆市公安局渝中区分局依法对众合XX公司涉嫌集资诈骗犯罪立案侦查。经查,2016年8月以来,众合XX公司在全国设立分支机构、成立推广团队,对外宣称能够有效化解法院难以执行的“呆、坏、死账”等债务,以承诺每月返还固定收益为诱饵,诱使客户签订《债事服务协议》《易物卡购买合同》《委托寄卖合同》并缴纳费用,向社会公开吸收资金。具体模式为:众合XX公司要求“解债”人(债权人或债务人)按“解债”金额的一定比例(一年期50%,两年期30%,三年期20%)缴纳费用充值购买易物卡,并缴纳“解债”金额7%-8%作为服务费,承诺提供等值黄金珠宝“质押”,并从缴款次月起每月定量返款(债务总额除以“解债”期限),直至期满债务返完。返款以积分方式返至客户易物卡上,积分可提现,也可在其线下签约商户或“全乐优品”APP网上商城购物消费。
常见手法:
未经金融管理部门批准、从事所谓“债事服务”“债务化解”“解债资讯”等业务的企业,以向“客户”提供债权债务抵消、托管、整合、化解、实物兑换等服务为名,承诺将“客户”手中的债权转化为持续现金流并定期返还收益,诱使“客户”缴纳咨询费、保证金,甚至“投资入股”,严重扰乱金融市场秩序,存在较大非法集资风险。
风险提示:
实践中,所谓的解债机构不负责审查债权债务关系的真实性,也不提供实质性的解债措施,本质上是以解债之名行集资之实,靠“拆东墙补西墙”集资来维系合同。由于解债活动的资金运转不存在可持续性,一旦出险,投资者将面临严重个人财产损失。请广大群众提高警惕,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,务必通过合法途径解决债权债务纠纷,防止上当受骗。
2“数字藏品”类非法集资骗局
典型案例:
受害人朱先生于2022年8月加入某平台的藏友微信群,群里不仅会有群友推广、介绍和讨论“数字藏品”,还有很多“成功人士”晒单,声称通过该平台的“数字藏品”挣到了很多钱,甚至有人还用赚到的钱买了一辆车,这令朱先生心动不已,赶忙向群友取经。
这时,一名自称该平台公司“官方工作人员”的客服开始向朱先生推广藏品,并承诺涨幅空间大,有机会获取高额回报。为了打消朱先生的顾虑,客服还表示即便是贬值了,还会由公司来兜底,可以说是一本万利。经不住诱惑,朱先生便花了数千元购买了该平台公司的“数字藏品”。
得知藏品的价格越来越高,朱先生也越来越兴奋。然而好景不长,几个月后,“工作人员”借技术原因、公司休息等借口,称要关闭市场整顿,无法进行交易。与此同时,群里的“工作人员”和“成功人士”也突然全都失联,朱先生这才惊觉上当了,赶紧向警方报案。
常见手法:
不法分子常以高额回报为诱饵,将“数字藏品”存在巨大升值空间作为噱头,以数字藏品发行名义,公开宣传标的物的价值和高增值性,面向社会吸收公众资金;一些不法分子打着发行、交易“数字藏品”的幌子,通过价格干预,肆意炒作,以承诺高额、原价退款保护机制等骗术,套取资金后关闭交易渠道“跑路”,实现诈骗钱财的目的。
风险提示:
“数字藏品”多数平台或个人不具备资质、无正当实体,收益与其承诺的回报不匹配,资金安全无保障,其运作模式违背价值规律,资金运转和高额返利难以长期维系,一旦资金链断裂,参与者将面临严重损失。
3“涉农项目投资”类非法集资骗局
典型案例:
安徽某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租用土地,作为仙人掌种植基地。对外宣称种植仙人掌可以得到高收益,参与集资可以得到高回报。在集资过程中,王某某经常带领群众到仙人掌种植基地参观,夸大种植基地面积;宣传种植仙人掌高产利丰,引诱客户购买公司的仙人掌;并承诺投资者在第一年、第二年分别可获得投资金额30%和50%的高额收益。结果不到两年,该公司就不再对生产基地进行管理,对于基地生产出来的仙人掌也不再回收。在拖欠的集资款越来越多的情况下,依然欺骗客户,继续非法集资。截至案发前,非法集资6500多万元,涉及2600余名参与者,案发时未归还集资户本金2700余万元。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,以集资诈骗罪判处王某某无期徒刑。
常见手法:
不法分子往往以响应国家农业政策、发展现代农业生产、推动特种农产品开发等名义,编造出种种吸引眼球的噱头,许以高额回报,引诱群众参与“投资”。如利用群众对某个行业比较陌生的特点,编织关于产品、市场、高科技等方面的谎言,虚构高收入、高盈利的产业链条,借特种农产品种养的名义,以普通群众很少接触的产业为幌子进行非法集资。
风险提示:
农业领域的非法集资通常都承诺在一定期限内,能给予出资人货币、实物等形式的高额回报。对于投资者来说,一定要深入了解投资项目的真实性,理性分析投资收益的可能性,必要时可以向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咨询相关信息。对所谓“高回报、保本金、低门槛”等诱惑,对打着各种幌子的非法集资活动,要保持头脑清醒和理性判断。
本文转载自:深圳市地方金融管理局